<tr>
<td><table border='0' align='left'><tr><td>
</td></tr></table></td>
<td><table border='0' align='left'><tr><td>
</td></tr></table></td>
<td><table border='0' align='left'><tr><td>
</td></tr></table></td>
</tr></table>
有了崇祯皇帝透露的银两数目作为打底,卢象升和洪承畴以及孙传庭便针对建虏的情况,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改编。
骑兵要组建,也同样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种。另外,又分出善骑射的轻骑兵以及骑马步兵两种。
这其中,重骑兵的作用就不用说了,当然是用来冲锋陷阵,冲垮敌人阵型用的。
善骑射的轻骑兵,主要是牵制骚扰以及追击溃敌用。
骑马步兵,主要用于机动,并且随时可用来保护或者抢占重要地点,己方军阵用。
火炮营也要组建,从红夷大炮到最小的虎蹲炮,都要有,以适应不同作战需求。基于建虏目前也已经有轻重不等的火炮,因此明军这边,数量上最好具有压倒性地优势,至少要胜出,对算互相消耗,必然也要达到耗死敌人的目的。
火铳手也要大量配置,这其中,火铳的打造一定要精良,绝对不能出现一用就炸膛的情况。
另外,车营也要组建,当然,这其中也要分轻重车营。所谓的重车营,自然就是能携带重炮,车辆非人力可拉,需要配置畜力牵拉的那种。这种机动性会差一些,可随大军行动。不过轻车营配置相对重量较轻的火炮,可人拉,又或者能用较少的畜力便能较快速地机动。
冷兵器部队自然也要有,比如长枪兵这种最普通,却又非常实用地兵种。不过长枪兵必须都要携带弓箭,临阵之时,长枪插于地,先快速射出尽可能地箭支,而后取长枪在手列阵迎敌。
基于此,御马监辖下军队,除勇卫营之外,再设磐石营,骠骑营。说直白点,勇卫营就是步军营了,而磐石营则是车营,骠骑营自然是骑军营。这其中,以勇卫营人数最多,设两万余人;磐石营次之,一万余人,骠骑营不到一万人。合计一共是四万人左右。
勤王军如今能战的将士,就算包括了原勇卫营的人马,也才三万人左右,缺口还差一万。框架起来了,原勤王军中的各军最合适什么营这个,也讨论出来,不过各营总兵这个,都是空缺,他们无权决定,但会根据其擅长和所立军功加以标注。就这么着,整个改编方案经过两天地忙碌之后,终于报到了御前。
而崇祯皇帝这边其实也在忙碌,他下旨给内阁着六部商议卢象升、洪承畴和孙传庭等人的奖赏,却迟迟没有结果,吵翻了天。甚至崇祯皇帝的案头,更是有很多弹劾这三位领兵封疆大吏的奏章,理由要找,自然是有的。
比如说,孙传庭和洪承畴两人直到十二月底才赶来勤王,这是对君王的怠慢,勤王不力,不加以重处,何以警示他人,何以彰显君王之威!
至于卢象升这边的理由就更好找了,让建虏掠走了多少百姓和物资,还有失陷宗藩,虽然有小胜,可是过大于功,如若不严惩,何以对得起德王,对得起那些被建虏祸害了的无数百姓。
甚至还有人弹劾他们三人对武夫过于宽容,是居心不良,建议厂卫严查!
……
对于这些奏章,崇祯皇帝都懒得驳斥,告诉陈宝庭等几名贴身内侍,凡这种奏章,把上奏的名字记下来,奏章就留中不发。
而另外还有一些奏章,则是京师到天津沿线的地方官,快马上奏说,建虏已经退去,粮食紧缺,再不处理那些百姓,就要出事了!
对于这个,崇祯皇帝一边下令把之前筹集起来作为军粮的粮食,拨出一部分发过去。另外,也让各衙门,包括户部和厂卫都想办法,尽量再凑集多一些粮食。
可是,反馈回来的消息并不好,粮价奇贵,京师都有不少百姓吃不起粮食在饿肚子了。
崇祯皇帝正想着这个事情的时候,卢象升等人的奏章就上来了。
他看了之后发现,他们这份奏章的大概内容,其实和戚继光到蓟镇练兵时组建军队的思路差不多。琢磨片刻之后,便御笔填上了总兵之名。对武将的提拔,不经过兵部,直接乾坤独断了。毕竟这是御马监辖下的军队,外廷管不着。
于是,受封
勇卫营设四总兵,分别为黄得功,周遇吉,杨国柱,卢大。
骠骑营设两名总兵,主要负责重甲铁骑的总兵是原大同总兵虎大威;负责轻骑的是贺人龙。
磐石营设两总兵,正兵,也就是车营本部的总兵是孙应元;奇兵,也就是护卫车营的骑步兵总兵是曹变蛟。
这其中,卢大原本只是游击,一跃而为勇卫营四总兵之末,一是他领天雄军死战,虽残不退,救下卢象升之战中功劳很大,本身能力就够了。另外,也有沾了卢象升的光,这点虽然没有明说,却是不少人能猜到的。
周遇吉和贺人龙原本也还不是总兵,不过两人在勤王战事中功劳都不小。其中周遇吉在天津之战中,阻击卫河南岸建虏增援是为此次战事的首功;而贺人龙则在秦军第一战中,包括城下之战和围歼五千鞑子步军的战事中立下不少功劳。因此,他们两人都被崇祯皇帝点了总兵。
曹变蛟、虎大威、杨国柱三人,原本就是总兵,不过都是地方总兵,此次调任为天子近卫的总兵,也算是升级了。在官衔上,也有加封为都督同知。
至于黄得功和孙应元两人,原本就是南下剿匪有功,又参与此次勤王战事有功,因此加封左都督衔。
如此一来,御马监这边的军队改制算是有了一个结果。
王承恩任御马监掌印太监,辖下统领勇卫营、磐石营和骠骑营三军,总兵分别有黄得功、孙应元、周遇吉、杨国柱、卢大、曹变蛟、虎大威、贺人龙共打尽,而不用担心他们的反扑。
要是没有这支军队的话,崇祯皇帝都没法想象,该派谁去山西抓晋商,还有那些和晋商勾结的武将。
没有一支可靠的军队,而是派现成地任何一支军队,或者衙门,比如厂卫,都不能保证不泄露风声。
没有一支精锐的军队,还有哪支军队能力压山西那边的军队?厂卫抓抓个别人还可以,像这种官商勾结,特别是和地方军队勾结的,就根本不够看了。
一旦抓捕走漏了风声,晋商和地方军队将领得到了消息,携款潜逃,就不是崇祯皇帝希望看到的事情了。要是再糟糕一些的,直接据城而守,再勾引来建虏或者关外的蒙古人,搞不好整个山西都要没了。如果山西被建虏占据,那建虏居高临下虎视京畿之地,大明怕是只有迁都一途了。
想着这些,崇祯皇帝便大声说道:“朕刚已下旨,追赐戚总兵为武毅公,何也?”
听到这话,大头兵们都还好,站在各方阵前面的总兵们一听,顿时都楞了下,很快回过神来,知道皇上所指得戚总兵应该就只有一个人,那就是嘉靖年间扬名的戚继光。
他们这些总兵,对于戚继光的大名,自然是久仰的。不过他们也知道,戚继光最后是被罢免官职回乡郁郁而终,结局不算好。
原本的时候,武将落得如此地步,其实他们也都是习以为常了。因为武将在战场上,会有文官拖后腿,要受文官管辖,根本没有一点地位可言,如果被文官攻击,压根就没有还手之力。
可如今,他们听皇帝说最赐戚继光为公爵,还是武毅公,虽然只是死后荣耀,可这不就表明了皇帝对武将的态度!
想到这些,他们顿时又是一阵感动,同时也看到他们的前方,应该是真有封爵的机会在等着他们。
崇祯皇帝倒没想过他们想那么多,而是在问出话之后,又自己回答道:“武毅公是我大明朝的战神,战无不胜攻无不克,更为难得是,每战的战损极小。朕就希望有朝一日,你们这支军队,也能做到如此,不再有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的事情。因此,朕亦会时常过来看看,希望尔等多以武毅公为榜样,好好练之。朕期望,当朝廷剿灭辽东建虏时,还能见到你们的每个人!”
这支军队,其实王承恩就是个摆设。就他的能耐,也不可能去统领这支军队。而崇祯皇帝又有志于手握军权,学太祖成祖,金戈铁马,踏平四方强敌,因此,军营自然是要来的。
另外,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,就是他有窃听系统。如此一来,两军对战,只要远观敌阵,把窃听种子撒出去,就等于这边对敌人的动静,基本上能做到料事如神的地步,打起仗来的时候,自然就有针对性,也就轻松多了。
这个系统,不像以前在后世看得有一本什么聊天群的金手指,可以把消息用聊天的方式实时告诉前线将领。也因此,崇祯皇帝必须在军中,才能第一时间了解敌情并作出对应措施。
此时,勤王军将士们听到皇帝会时常驾临,更是高兴地不得了。天天都在皇帝眼皮底下,那还有谁敢对这支军队动什么想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