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朱常洛的讲学与一般的皇子不同,虽然朱翊钧迟迟不答应立储,但显然内阁和百官早已把朱常洛当成了太子来看待。所以内阁给他制定的讲读完全是按照太子的标准来的,这是同时出阁读书的朱常洵所享受不到的。
除了一般的经史子集外,内阁还专门给朱常洛每天都留出一段时间熟悉或讲读政务,这就是与普通皇子的不同之处。为此,内阁制定了一个方案,那便是内阁大学士和九卿每天至少都会有一人去文华殿,来为朱常洛解答或者讲解政务上的问题,时间是半个时辰,也就是一个小时。
不说受益匪浅,但也算是让朱常洛了解了帝国的很多时弊。就像户部尚书杨俊民曾经给他用抱怨的语气讲解户部的难处,作为国库的太仓库的收支不平衡。开始他还不太相信,但经过了一番彻查之后,却不得不信。
把邹义等人了解的情况综合起来,朱常洛曾经算过一笔账,仅仅是他出阁读书这四年来户部额外的开支情况。
万历二十一年三月,为了准备三个月后朱常洛和朱常洵出阁讲学,所要用到的典礼和仪物等总共预算了三十万两银子,皇宫按照惯例拿出了十万两,户部太仓库出了二十万两。
万历二十一年五月,由于连降大雨,黄河在单县决口,一股由徐州出小浮桥,另一股由旧河道到达镇口闸,被淹城池无数,户部太仓库为赈灾拿出了二十万两白银。
同年八月,江北又发生水灾,户部太仓库又支出十万两白银。
同年十月,湖广发生水灾,除了免除税粮外,户部为赈灾又额外支出白银十五万两。
同年十一月,河南发生水灾、浙江发生旱灾,受灾地除了减免税粮外,户部为河南支出了十八万两银子,为浙江拿出了十六万两银子用于赈灾。
同年十二月,山东闹饥荒,户部太仓库为了赈济灾民,又支出了十二万两银子。
这还是大一点的额外支出,那些没超过十万两支出的还没有计算在内,仅万历二十一年这一年,户部太仓库除了正常开支外,像赈灾等这种额外支出,就花去了近一百四十万两银子。
万历二十二年二月,河南大雨不止,多处再次遭遇水灾,五谷没有收成,朱翊钧亲自批示赈济灾民,皇宫内库拿出八万两银子,户部太仓库拿出十万两银子。
同年四月,山东、河南一带地震,黄河再次决口,户部太仓库又支出十五万两银子赈灾。
同年八月,陕西一带遭遇蝗灾,遮天避地,灾难一直蔓延至湖广,太仓库再次支出十六万两银子。
同年十一月十九日,皇太后千秋节,由于是整岁,所以按照规矩要大操办,为此除了皇宫内库承担了一部分外,户部支出十五万两银子。
算上一些零碎的出项,户部在这一年额外支出了近八十万两银子。
万历二十三年五月,京师以及周边和山东地震,户部太仓库共拿出了十六万两银子。
同年九月,淮河泛滥,江北连年灾荒,户部再次为赈灾花费了十八万两银子。
同年十一月,湖广遭灾,免除灾区税粮之外,户部太仓库又支出了八万两银子。
再算上其他额外的支出,户部太仓库这一年又有近七十万两银子不在正常的支出之内。
万历二十四年,也就是今年三月初九,坤宁宫发生火灾,火势蔓延至乾清宫,再加上位于两个中间的交泰殿,三座宫殿全部被火焚毁,都需要重建。根据预算,重建这三座宫殿除了皇宫内库会拿出一部分,工部会拿出一部分外,户部太仓库至少要也要拿出十万两银子。
再加上二月河套部布色图再次犯边,大规模掠夺,三月浩尔齐又一次进犯临洮、河州一带,就算户部不用为战争而准备钱粮,但那些地方被掠夺后的灾民需要安置,也需要赈济,除了地方政府拿出一部分外,户部太仓库为此也拿出了八万两银子。
至今为止,据朱常洛所知,户部已经额外支出了超过二十万两银子。
苦笑了一下,朱常洛知道,如果自己能登上皇位的话,恐怕烦扰自己的第一件事,就是如何来改善和增加户部的收入了。像户部所属的太仓库作为国库,就算有再多的存银,也经不起这样每年都入不敷出的折腾啊!何况,现在已经进入了小冰河时期,会蔓延今后几十年,天灾不断,如果不解决户部财政收入的难题,不能及时的赈济灾民,恐怕就会像历史中的那样,因遭灾而活不下去人都会铤而走险,到时国家大乱!
摇了摇头,朱常洛此时反而有些明白那么要强好面子顾忌名声的朱翊钧,为何会甘愿顶着骂名,接二连三的派太监去各地征收“矿税”了!作为国库的户部太仓库没钱,而太仆寺的存银和南京国库存银已经花了大半,剩下的还要应付战争不能动用,如果再有地方遭灾等需要花费的时候,只能从皇宫的内库出钱了。
皇宫的几个内库的存银是不少,这是数十代的皇帝积攒下来。但就算皇宫内库的存银再多,也总有花完的时候,何况,数十代的积蓄,总不能就在你这皇帝一任上就败光吧?那将来还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?总得想办法多点进项吧!只靠皇庄和户部划拨的那每年一共几十万两的收入,怎能维持的住?所以必须要想办法才行。
而朱翊钧想到的办法,便是那个宁愿背负骂名的在各地征收“矿税”。
想了半天,朱常洛最终无奈的发现,如果自己登上皇位的话,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措施的话,根本就解决不了钱的问题!作为一个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有着超前思想的人,最常用的方法,无法就是大力扶植工商业而征税,以及官办工商业的做法,但是要做这个事情要面对很多难题,还要掌握住一个平衡的问题。
如今朝廷的官员,来自于南方的居多,大部分是南直隶、浙江、湖广一带的,但也正是这一带是大明如今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。可对于工商业,大明如今采取的税收方式是三十税一,甚至达到了六十税一的程度!大明户部太仓库每年三百万两左右的收入,基本是全是地税,商税占的比重少之又少,微不足道。
这就造成了问题,如果要想增加朝廷的收入,就要重视工商业,大力征收工商税,提高目前的税率。但是那些朝廷的大臣肯定会拼死反对,特别是那些来自南方的官员。
自古每个王朝都是以农为本,打压工商业,这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毕竟那时候土地的收成不行,还要靠天吃饭,每年累死累活,能解决温饱问题都是极不容易的,能有存粮的话,就是托天之福了!这不重视农业国家还能稳定吗?人吃不饱了,为了生存,什么事情做不出来?
难道古人不知道工商业能快速增加国家的收入吗?他们又不是傻子,当然知道!至少朱常洛在与很多大臣接触后,就发现除了那些读书读傻了的官员外,大部分官员都是知道工商业的好处的!但是大多数大臣为什么还要反对重视工商业?就是因为他们都很清楚,工商业能快速让人富起来,可看到好处的农民都去从事这个行业了,国家的根本——粮食靠什么保障?
这可是个靠天吃饭时代,土地的粮食产量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都低的令人牙疼!当没有了吃的,一切都是笑谈!
**********
ps1:文中罗列的万历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所有的灾害都是史实。
ps2:北飞对于古代商业的态度是重视和打压,不知算不算是新观点。既要重视,重点扶持一些行业,又要坚决的打压——至少在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、也就是土地的粮食产量有保障之前一定要这样做!